AI 绘画风格

1- 一文搞懂 AI 绘画风格

lencx | 浮之静 | 2025-03-28 23:56 | IP 属地:上海

最近被「吉卜力」各种刷屏(实测 GPT-4o 吉卜力漫画风),有些网友表示已经出现 " 中毒 " 症状了,看到 " 吉卜力 " 就想吐,甚至连 AK 大佬也发出了 “AGI = All Ghibli Images?” 的疑问…

Image

Image

其实除了 " 吉卜力 ",我们还有很多风格可以尝试。下面即将进入我们的主题,内容超级长,但干货多多,并且我为各种风格生成了配套插图,方便大家快速选取自己喜欢的!

2- 绘画风格

绘画艺术风格丰富多样,可大致分为传统绘画艺术风格、现代数字艺术风格以及新兴流行趋势三大类。

下面我们将分类整理各类主流风格,并对每种风格的起源特点、代表人物/作品以及在 AI 图像生成中的应用进行梳理说明。

2.1- 传统绘画艺术风格

传统绘画风格指在人类艺术史上产生的各主要流派。这些风格通常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思潮和技法演变,对后世艺术影响深远。

主要传统绘画风格及其特点如下:

2.1.1- 写实主义/现实主义(Realism)

  • 起源 & 主要特征:19 世纪中期兴起于法国,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准确、细致再现。描绘日常生活场景,不加理想化或夸张。
  • 代表作品/艺术家:库尔贝《打石工》、米勒《拾穗者》;巴比松画派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容易被 AI 模型模拟,许多 AI 能生成高度逼真的图像。写实风格明确,生成结果易于被识别。但与其他风格融合时,写实细节可能冲淡艺术夸张效果。

Image

米勒《拾穗者》(1857) 是一幅经典的写实主义绘画,真实再现农村劳动场景

写实风格由于贴近照片真实效果,在 AI 绘画中相对容易实现。当今许多主流扩散模型(Stable Diffusion、Midjourney、ChatGPT 等)都以生成逼真的图像见长,只需在提示词中注明 " 写实风格 " 或使用摄影级描述,即可得到接近现实的画面。写实主义特征(解剖准确的解剖结构、真实光影)非常明确,因而 AI 生成的图像易于被人眼识别为 " 真实 " 或 " 写实 " 风格。不过,若希望 AI 画作兼具艺术笔触,可考虑在提示中融合传统画家笔法,否则 AI 往往给出的是照片感极强的结果。写实风格也常被用作基底风格融合其他艺术风,如 " 写实 + 奇幻 " 以创造栩栩如生的幻想场景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写实主义追求的高度细节可能在与抽象、夸张风格融合时产生冲突——过多风格叠加可能让图像效果显得不伦不类。

2.1.2- 印象派(Impressionism)

  • 起源与主要特征:19 世纪 60-70 年代法国出现,1874 年因莫奈《日出·印象》得名。以松散笔触和对光影瞬间印象的捕捉为特色,常取材日常场景。
  • 代表作品/艺术家:莫奈、马奈、德加、雷诺阿等;莫奈《日出·印象》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AI 可通过提示画家姓名或风格关键词生成印象派画风图像。特点如笔触粗细和色彩感觉较易识别。但纯粹模拟印象派的笔触质感有一定难度,需高分辨率模型支持ேட்可与现代元素融合出 " 印象风 " 奇幻场景。

Image

莫奈《日出·印象》(1872) ——此作开启了印象派的命名与运动

印象派风格在 AI 绘画中较受欢迎,因为其独特的色彩与笔触容易通过算法特征提取被模拟。用户可通过提示诸如 “Monet style painting”(莫奈风格绘画)或直接描述 " 印象派油画风格 " 来引导 AI 产出带有印象派质感的图像。生成结果通常色彩鲜艳、光感强烈,并有可见的笔触纹理。然而,要完全重现印象派那种细腻的短笔触叠加效果,对 AI 模型的分辨率和理解力有一定要求;某些简单模型可能把印象派误解为只是色彩明亮,而缺少笔触的随机性。印象派风格识别度很高——松散的笔触和模糊细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莫奈或雷诺阿的作品。因此在多风格融合中加入印象派元素,可以让图像呈现出柔和梦幻的感觉。例如,将 " 赛博朋克城市 " 场景与印象派风格结合,AI 可能生成霓虹夜景下仿佛油画般斑斓的都市图。但是,需要注意印象派强调氛围胜过细节,这在融合时可能减弱另一风格的明确细节表现力。

2.1.3- 立体主义(Cubism)

  • 起源与主要特征:20 世纪初(约 1907 年)在法国兴起。主张以几何体拆解物体,从多个视角分析并在画面重组形象。放弃单一透视,形成碎片化的平面构成。
  • 代表作品/艺术家:毕加索、布拉克为创始人;代表作如毕加索《亚维农少女》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AI 生成立体派风格需明确提示,如 " 立体主义风格 " 或特定画家名。生成图像会出现多角度碎片效果,但普通 AI 模型对这种高度抽象风格控制难度较高。通过训练专门模型或 LoRA 可提高效果。立体风格明显,一旦生成成功,与其他风格融合度不高(融合往往产生冲突或怪诞效果)。

Image

胡安·格里斯作品《毕加索画像》(1912,油画)

在 AI 绘画中,立体主义风格的控制相对困难。因为立体派的美学在于对物体结构的理性分解与重构,这种抽象思维很难通过一般的文字提示精确传达。不过,通过在提示词中直接指出 “Cubist style” 或提及典型画家如 “Picasso cubism”,可以让 AI 朝这一风格倾向。某些经训练的 AI 模型能一定程度模仿立体主义画作,呈现出多角度的几何切割形象。此风格易于辨识(碎片化的形体、多视角混合),但如果与其他风格融合,画面可能变得更复杂甚至混乱。例如,将立体主义与写实风融合,可能导致人物一部分写实另一部分碎片几何,很不协调。因此常见做法是单独应用立体派风格,或只与少数现代抽象风格结合。值得一提的是,已有爱好者训练了专门的立体主义 LoRA 模型,使 Stable Diffusion 等 AI 能够更稳健地输出立体派效果图。这类模型能显著提高生成质量,得到接近毕加索或格里斯风格的图像,但使用门槛略高(需加载特定模型)。总体而言,立体主义在 AI 生成中属于小众艺术风格再现,虽非易事但充满创意潜力。

2.1.4- 表现主义(Expressionism)

  • 起源与主要特征:20 世纪初盛行于德国等地。强调主观情感表达而非客观再现,常通过扭曲变形的形象、强烈色彩来传达内心情绪。画面带有不安、恐惧等情感张力。
  • 代表作品/艺术家:蒙克《呐喊》、基尔希纳等德国 " 桥社 " 画家;埃贡·席勒等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表现主义风格在 AI 中易通过夸张变形和高饱和度配色体现。使用相关艺术家名字(如蒙克)能引导 AI 生成类似风格。此风格易识别(如扭曲的人物形象、尖锐线条),与其他风格融合时可增添情绪张力,但需防止过度失真。

Image

蒙克《呐喊》(1893 年,蛋彩)。歪曲的形象和强烈的不安情绪使其成为表现主义象征

表现主义风格非常适合 AI 用来创造情绪化图像。在提示词中加入 “Expressionist painting” 或著名表现主义画家名字(如 “Edvard Munch style”)往往能令 AI 引入怪诞的造型和强对比色彩。例如,让 AI 绘制一幅 " 表现主义风格的人像 ",它可能产出扭曲的人脸、失真的背景和尖锐浓烈的配色,使观者感到一种情绪上的冲击。这种特征使表现主义生成图像极具辨识度。当 AI 试图融合表现主义与其他风格时,最终效果通常会带上一份 " 疯狂 " 或 " 梦魇 " 的感觉——比如将现实照片与表现主义融合,人物可能变形仿佛在呐喊。这样的融合在某些创意场景下非常有感染力(如恐怖主题的 AI 画作)。不过要留意避免 AI 过度扭曲导致主要物体难以分辨的情况。此外,若希望 AI 更好地掌握表现主义精髓,可以借助一些经过训练的模型或 LoRA,它们会赋予输出图像类似油画笔触及丰富的主观变形效果,从而更接近人工作品。总的来说,表现主义为 AI 艺术带来了强烈的情感表现维度,非常适合用来生成具有心理暗示和戏剧性的艺术图像。

2.1.5- 超现实主义(Surrealism)

  • 起源与主要特征:20 世纪 20 年代兴起的艺术运动,主张探索潜意识和梦境,创造超越现实逻辑的艺术形象。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奇妙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荒诞梦幻的画面。超现实主义追求梦境般的真实(即使细节逼真,但整体超现实),让观者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精神世界。
  • 代表作品/艺术家:萨尔瓦多·达利《记忆的永恒》(也称《柔软的时光》)、勒内·马格里特《图像的背叛》、马克斯·恩斯特、胡安·米罗等。

Image

勒内·马格里特 (René Magritte)《图像的背叛》(1929 年),其中有一句宣言:“Ceci n’est pas une pipe” (字面意思是 " 这不是烟斗 ")

值得一提的是,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不限于绘画,还包括诗歌、电影等领域(如导演路易斯·布努埃尔的超现实电影)。超现实主义艺术通过怪诞意象来挖掘潜意识,被誉为 " 具象的梦境 "。

超现实主义风格与 AI 生成的契合度极高。由于 AI 生成本身常产生出人意料的组合,如果加以引导,完全可以创作出如梦似幻的超现实场景。使用提示词描述超现实场景(如 " 超现实主义梦境油画 ")或直接提及超现实艺术家名字,都能令 AI 大胆地组合元素。比如,让 AI 画 " 超现实风格的沙漠梦境 “,可能出现沙漠中飘浮的鲸鱼、天空下融化的物体等奇景——这正符合超现实主义的想象。AI 生成的这类图像充满奇幻色彩,往往细节真实又组合离奇,颇具观赏性。另外,在 AI 社区中,” 超现实梦境风 " 已成为一股创作潮流。许多 AI 艺术作品借鉴了达利等人的思想,创造出超现实且梦幻的视觉效果——场景空灵静谧、事物错位飘浮,给人置身梦境的观感。有用户通过 Stable Diffusion 结合特殊模型/LoRA,生成了空灵梦幻、情感深沉的作品,其画面具有朦胧的光影和不真实的空间关系,充满审美张力。这种风格在 AI 绘画中易于识别:大多画面元素看似写实却彼此矛盾、场景逻辑不符合现实,因此一眼可见 " 超现实 " 之感。将超现实风格与其他风格融合(如与赛博朋克或古典风格融合)也能产生惊人的化学反应,往往令作品更添神秘和幻想意味。总之,超现实主义为 AI 艺术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,也是 AI 创作者非常青睐的一种风格方向。

2.2- 现代数字艺术风格

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,诞生了许多区别于传统流派的现代数字艺术风格。这些风格有的源自科幻文学和游戏美学,有的来自网络次文化审美,还有的是数字时代独有的表现形式。下面概括了主流的现代数字艺术风格:

2.2.1- 赛博朋克(Cyberpunk)

  • 风格简述与特征: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科幻,特色是高科技 + 低生活的反乌托邦城市;视觉上充满霓虹灯光、未来装置和阴暗街道。色调常见黑夜背景配亮紫/蓝/粉等荧光色。
  • 代表形象/作品:《银翼杀手》电影美术风格;《赛博朋克 2077》游戏视觉;概念艺术家 Syd Mead 的未来城市设计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AI 易生成赛博朋克场景,关键词如 " 霓虹 “” 未来城市 " 有效触发。输出画面常充满蓝紫色霓虹和赛博城市景观,辨识度高。可与写实、人像等融合,营造科幻赛博风人像等;但需注意细节杂乱时可能导致主体不突出。

Image

在 AI 绘画中,赛博朋克风是较容易实现且极受欢迎的主题。用户常用的提示词包括 “cyberpunk city street at night, neon lights, futuristic” 之类,模型由此会生成典型的赛博朋克场景:高楼林立、街道湿润反光、遍地霓虹招牌以及身穿未来风服饰的人物等。由于这一风格在网络已有大量图像训练,AI 生成的赛博朋克图往往质量很高。其风格辨识度也非常强:看到霓虹城市夜景和科幻元素,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赛博朋克。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赛博朋克画面通常细节丰富,AI 有时会因为元素过多而无法聚焦主体(例如人物可能淹没在背景中)。为此,在提示时可以强调主要角色或场景重点,以免生成的图像过于杂乱。此外,赛博朋克风非常适合与人物结合,生成 " 赛博朋克风肖像 " 或 " 未来城市中的人 ",这种跨题材融合能产生酷炫的人物形象:角色可能带有机械义眼、脸庞被霓虹灯映照等,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。融合分析: 赛博朋克风也能与其他风格融合出新意,如将赛博朋克元素和日本浮世绘风格结合,可能诞生 " 赛博和风 " 的独特画面。总的来说,AI 对赛博朋克风的掌控已经相当成熟,它几乎成为 AI 绘图作品中未来科幻题材的代名词之一。

2.2.2- 蒸汽波(Vaporwave)

  • 风格简述与特征:发端于 2010 年前后的网络亚文化,美学上混合 80-90 年代复古元素:如 Windows 95 窗口、劣质 3D 网格、霓虹色调、棕榈树和古典雕像等拼贴。氛围迷幻怀旧且带反讽意味。
  • 代表形象/作品:Vaporwave 音乐专辑封面(如《Floral Shoppe》)及 MV 视觉;网上流传的大卫雕像+霓虹网格拼贴画面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AI 可通过关键词 “vaporwave” 生成带典型元素的图像。具有丰富元素拼贴(电脑、磁带、日文假名等)和粉蓝霓虹配色。由于风格元素繁多,AI 生成时偶尔会缺失部分典型符号,可考虑逐一列出提示。蒸汽波风格容易识别,但与其他风格融合时要防止画面过于杂乱。

Image

用 AI 生成蒸汽波风格图像十分有趣。由于蒸汽波关键元素明确,用户可以在提示词中罗列相关元素来引导 AI,例如:“vaporwave style, pink and purple neon, palm trees, greek statue, VHS glitch”。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模型会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,产出典型的蒸汽波画面:可能有粉紫色科幻网格地平线、背景是夕阳与棕榈树剪影,前景叠加着电脑窗口和塑像图像,整体笼罩在迷幻霓虹中。识别度方面,蒸汽波图像非常容易辨认——只要看到古老电脑界面、日语文字和霓虹渐变色,你基本可以断定这是蒸汽波美学。在 AI 社区,蒸汽波也是热门风格,许多人喜欢让 AI 生成带胶片故障(glitch)和日文字符的怀旧画面。需要注意的是,蒸汽波元素虽多,但核心在于怀旧氛围:如果 AI 单纯叠加元素但缺乏那种 80 年代录像带质感,味道就差些。可以考虑在提示中加关键词如 “VHS effect” “glitch art” 等增强复古感。此外,与其他风格融合方面,蒸汽波可以和写实照片或其他艺术风格结合,制造一种时间错位的有趣效果。例如,让 AI 生成 " 蒸汽波风格的蒙娜丽莎 ",也许会得到蒙娜丽莎头顶悬浮着 Windows 错误窗口的诡异图像。这类融合具有幽默和反讽效果。但要防止画面元素过杂使主题迷失。因此适度选取蒸汽波元素最为关键。总的来说,AI 能够较轻松地再现蒸汽波美学,并持续为这一亚文化风格注入新的创意。

2.2.3- 像素风(Pixel Art)

  • 风格简述与特征:源自 8 位/16 位游戏时代,以像素为基本单位构图的数字艺术。特点是分辨率低、马赛克般的颗粒感,色彩块有限且轮廓硬边。多用于复古游戏和像素插画。
  • 代表形象/作品:早期电子游戏图像(马里奥、勇者斗恶龙等);现代像素风独立游戏(如《蔚蓝》《UNDERTALE》);像素艺术团体 eBoy 作品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AI 生成纯像素风图像有一定难度,需要模型具备像素级别理解。Stable Diffusion 可用 “8-bit pixel art” 提示得到低分辨率像素图,但细节易混乱。已有像素风专用模型可更好输出清晰像素格。像素风在 AI 生成中很好辨认(大像素块),也常与其他风格结合用于界面或表情包,但与复杂风格融合意义不大。

Image

尽管重点关注的是单个像素的可见性,但在像素艺术中仍然可以近似地实现连续的颜色渐变。

让 AI 绘制像素风图像是一项特别的挑战。一般的扩散模型倾向于生成复杂细节的高分辨率图,如果要它输出块状像素效果,需要在提示词和设置上进行特殊处理。一种方法是直接提示如 “8-bit pixel art of [主题]”,很多模型会参考训练中学到的像素图像特征,生成低清晰度的像素块图。不过原生 Stable Diffusion 往往会生成一种 " 假像素风 "——看似像素块但其实不是严格对齐网格。所以有时需要在生成后再对图像进行像素化处理(比如缩小再放大)才能得到真正的像素感。目前也有专门的像素风模型和 LoRA,比如有人提供了 Minecraft 风格 LoRA,可以很好地把物体变成游戏像素方块模样。 当 AI 成功生成像素风图像时,其辨识度是极高的:我们会看到画面由一个个方块色块组成,人物或物体都是马赛克效果。这种风格自带可爱和怀旧属性,常被用于生成简洁的表情包、小图标等。像素艺术也能与其他题材结合,例如生成 " 像素风的奇幻场景 " 或 " 像素风的人物肖像 ",往往让人会心一笑(因为严肃主题变成了像素马赛克的小人)。融合方面,像素风可以和简笔画、8 位芯片音乐主题等融合良好,但和高度写实风融合意义不大,因为像素风本质就在于不写实。如果强行把像素风与复杂风格混合,AI 可能难以权衡,输出要么像素要么写实,很少有介于两者的平衡。总体而言,目前 AI 对像素风格的掌握还在改进中,但已经能胜任一些简单可爱的像素图生成任务。对于追求完美像素艺术的场景,可能仍需人工逐帧调整,AI 可作为辅助起稿工具。

2.2.4- 插画风(illustration)

  • 风格简述与特征:广义指偏手绘漫画或平面设计感的风格,包括扁平插画(线条简单、色块平涂)、卡通动画风(动漫、漫画)、纹理插画(加入颗粒噪点和笔刷质感)等多种类型。总体上区别于油画写实,更强调简洁造型或设计感。
  • 代表形象/作品:商业插画作品(如扁平风的矢量插画、儿童绘本插画、日系动漫插画等)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AI 对插画风掌握较好,特别是日系动漫风已有大量训练模型(如 NovelAI [1] 模型),易于生成高质量二次元插画。扁平矢量风格因缺少复杂纹理,也能通过控制线条和纯色块实现。插画风在 AI 生成中用途广,可与文字结合用于海报设计等。但需注意版权和风格统一性,如某些细节(线条工整度)AI 可能处理不如人工插画,需要后期修正。

Image

插画作者:Jessie Willcox Smith(1863–1935)

插画风可能是 AI 绘画目前运用最广泛的风格之一。尤其是日系动漫插画领域,经过大量二次元数据训练,AI 生成的动漫人物已经相当逼真和好看。这类模型(如 NovelAI、Anything [2] 系列)对五官大眼睛、平滑的色块上色有很强的掌控力,使其生成的动漫插画几可乱真。对于扁平插画风格,Stable Diffusion 等模型也能通过提示词(如 “flat illustration, minimalistic, vector art”)生成类似风格的作品——画面轮廓清晰、色彩简单鲜明。一些开源的 LoRA 模型更提供了特定插画师风格,可让 AI 临摹特定画风(例如宫崎骏吉卜力工作室风格、皮克斯动画风格等)。识别方面,插画风由于种类多样,需要根据具体子风格判断。但通常插画风的图像线条更加平滑利落、色彩区域分明,没有照片般的纹理细节,这与传统绘画或摄影风格有明显区别。

插画风非常适合和各种题材结合,比如很多人用 AI 生成奇幻题材的插画、科幻主题的概念图等。插画风格还能方便地后期编辑,适合作为设计素材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,设计师可能让 AI 先生成一个插画风初稿,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改,用于商业插画制作。要注意的是,不少插画风格受版权保护(例如模仿某知名插画师的风格可能涉及侵权),因此 AI 生成商业插画需谨慎避开明确的受版权风格。技术层面,如果想要某种插画细节,比如 " 黑色描边的线稿 + 少量色彩涂布 "(类似漫画线稿上色风),可以在提示里明确要求,如 “black outlines, flat colors, comic style”。AI 通常能够按照指示生产相应风格。不过,由于插画风包含子风格繁多,可能需要多次尝试调整提示以得到理想效果。

2.2.5- LoRA 风(自定义风格)

  • 风格简述与特征:指利用 LoRA(Low-Rank Adaptation)技术训练出来的特定风格模型。LoRA 本身不是一种艺术风格,而是一种迁移学习方法,可让 AI 倾向于输出某种特定风格或主题。因此这里的 "LoRA 风 " 指代那些通过 LoRA 微调获得的小众定制风格。
  • 代表形象/作品:社群中分享的各种 LoRA 模型所呈现的独特色彩风格,如水墨画 LoRA、某知名插画师风格 LoRA 等(社区:Civitai [3])。
  • AI 生成中的应用分析:LoRA 技术使 AI 可以快速学习并应用特定风格。用户加载某风格 LoRA 后,仅需简单提示即可生成高度风格化的图像。例如加载国画 LoRA,输出即有水墨晕染效果。LoRA 风格的优势是可控性强:权重可调节风格浓度,且可与多个 LoRA 叠加实现融合风格。但劣势是需要事先有针对性训练。对于 AI 小白用户,直接使用预训练 LoRA 库即可获得丰富风格选择;对于高级用户,也可以训练属于自己的 LoRA 模型,从而实现 " 我的风格我做主 "。在识别上,如果 LoRA 风格来源鲜明(例如模仿某知名艺术家),生成结果会高度类似原风格,识别度自然很高。

Image

LoRA 技术已经成为 AI 绘画进阶用户的利器。对于使用者来说,调用一个 LoRA 非常简单:在生成时加载 LoRA 文件,并在提示词里写上触发词。之后模型输出就会倾向于该 LoRA 训练的风格。例如加载一个 " 水墨画 LoRA",无论你画什么主题,出来的图都有水墨晕染的味道 लीग再叠加一个 " 二次元美少女 LoRA",可能就生成水墨风格的美少女——这就是 LoRA 叠加的魅力。LoRA 风格的可控性很高:你可以调整 LoRA 的权重,权重大则风格影响深、权重小则风格只是淡淡渗入。因此用户能精细控制图像成品的风格比例,这比单纯靠提示词调用风格更可靠。此外,由于 LoRA 文件通常不大(几十 MB),许多 AI 绘画平台允许用户自己上传 LoRA 使用或分享,这就催生了丰富的 LoRA 资源社区。可以说,每一个 LoRA 就是一个新的 " 小风格模型 ",LoRA 技术的出现让风格的扩展性成倍增加。

LoRA 风格的优点如上——灵活、多样、可叠加。但也有局限:LoRA 质量参差不齐,有的训练不足可能导致风格不到位或让模型过度偏离原有能力(生成其他内容时失真)。另外太多 LoRA 叠加也可能互相干扰。不过总体而言,LoRA 已被证明非常实用,其低成本特性让个人也能训练专属风格模型。“LoRA 风格 " 本身不好直接被肉眼识别(因为千人千面),但当某个具体 LoRA 风格走红后,人们就会认识它。例如之前社区流行一个 " 纸片人 LoRA”,把人物都变成平涂简笔的 " 纸片 “,那么看到那样的画风就知道是用了该 LoRA。融合方面,LoRA 之间的融合是其一大特色:你可以把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 LoRA 融合,例如 " 油画风 LoRA + 卡通风 LoRA”,尝试产生油画质感的卡通形象。结果如何视 LoRA 兼容性而定,有时会有新惊喜。可以预见,随着更多人创造 LoRA,我们将看到层出不穷的新奇 "LoRA 风格 " 被 AI 展现出来,进一步模糊机器生成艺术与人类创作的界线。

2.3- 新兴流行趋势

除了明确可归类的传统或现代风格外,AI 时代还催生或强化了一些新兴的美术风格趋势。这些趋势往往是多种风格融合、算法独特审美和网络流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以下列出几种当前流行的新兴风格:

2.3.1- Midjourney 特有风格

  • 特点描述:指 AI 平台 Midjourney 默认产生的美学效果。画面往往细节繁复、光影戏剧性,充满幻想和艺术感,即使不特别指明风格也具有统一的唯美风。
  • 流行背景:由于 Midjourney 模型的训练偏好,许多用户发现用简单描述也能生成颇具艺术质感的图像。这种 " 默认风格 " 在社区作品中大量出现。
  • AI 创作情况:Midjourney 的默认美学被形容为 " 电影级 " 或 " 插画级 "。它通过内部的风格化参数,使生成图像构图优美、细节丰富。用户可调整 --stylize 参数来增减这种风格化程度。这一特有风格深受欢迎,但也导致 Midjourney 作品有时风格过于同质。

2.3.2- AI 幻想美学

  • 特点描述:由 AI 生成作品的独特审美发展而来,常见特征是极高的细节密度、对称的构图、炫目的色彩,以及融合科幻与奇幻元素的梦幻场景。
  • 流行背景:随着 AI 画作在网络传播,一种 "AI 味 " 的审美逐渐被人总结出来。它糅合了奇幻插画、科幻概念艺术和曼荼罗式对称图案等特点。
  • AI 创作情况:AI 模型倾向在画面中加入大量细节和纹理,这种过度细节反而形成美感。例如繁复花纹、对称图案漂浮在场景中,配以荧光色调,让人一看就猜到 " 这可能是 AI 画的 "。幻想题材如魔法、宇宙、异世界尤为钟爱这种风格,其作品充满魔幻氛围。此美学下 AI 作品容易惊艳,但也有人